矫国革俗
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匡正国事,改革敝俗。
出处《战国策 齐策六》:“矫国革俗于天下,功名可立也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矫正国事,改更弊俗也。”
基础信息
拼音jiǎo guó gé sú
注音ㄐ一ㄠˇ ㄍㄨㄛˊ ㄍㄜˊ ㄙㄨˊ
繁体矯國革俗
感情矫国革俗是中性词。
用法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改变风俗。
近义词矫国更俗
字义分解
矫国革俗造句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回光反照(意思解释)
- 遗形藏志(意思解释)
- 擦肩而过(意思解释)
- 半吊子(意思解释)
- 不卑不亢(意思解释)
- 风和日丽(意思解释)
- 鬼头鬼脑(意思解释)
- 黄耳传书(意思解释)
- 叽叽喳喳(意思解释)
- 异宝奇珍(意思解释)
- 生拉硬扯(意思解释)
- 将夺固与(意思解释)
- 平生不作亏心事,夜半敲门不吃惊(意思解释)
- 闲情逸趣(意思解释)
- 立地书橱(意思解释)
- 身败名裂(意思解释)
- 孜孜不倦(意思解释)
- 笑貌声音(意思解释)
- 显亲扬名(意思解释)
- 黄钟毁弃(意思解释)
- 出师不利(意思解释)
- 一览无余(意思解释)
- 移日卜夜(意思解释)
- 阴阳怪气(意思解释)
- 屦及剑及(意思解释)
- 土生土长(意思解释)
- 跃跃欲试(意思解释)
- 鸡毛蒜皮(意思解释)
※ 矫国革俗的意思解释、矫国革俗是什么意思由字典易提供。
相关成语
成语 | 解释 |
---|---|
低声下气 | 形容说话时恭顺卑微的样子。 |
知无不言,言无不听 | 说的人,凡是知道的无不说出,听的人,没有一句话不接受。 |
学以致用 |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。致:使达到;用:实际应用。 |
干干脆脆 | 痛痛快快,干净利索。 |
自己人 | 自己一方的人。指自家人或圈内人。 |
穷乡僻壤 | 指荒远偏僻的地方。 |
胆寒发竖 | 形容恐怖之极。 |
仰屋著书 | 仰:脸向上;著:写。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。 |
爱才如渴 | 才:贤才,人才。爱慕贤才,急欲求得,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。 |
心直口快 | 性情直爽;有话就说。直:直爽。 |
铺天盖地 | 铺:把东西散开;盖:笼罩;遮蔽。遮住天;盖住地。形容充满了整个天地。来势猛烈。也作“遮天盖地”。 |
通都大邑 | 都:都市;邑:城。四通八达的大都会、大城市。 |
十羊九牧 | 十头羊倒用九个人放牧。比喻官多民少,赋税剥削很重。也比喻使令不一,无所适从。 |
性急口快 | 性子急,有话就说。 |
语短情长 | 语言简短,情意深长。 |
花言巧语 | 原指铺张修饰而无实际内容的言语或文辞。后指虚假而动听的话;也指说虚假而动听的话。 |
拔苗助长 |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,急于求成,反而坏事。 |
吴下阿蒙 | 吴下:现江苏长江以南;阿蒙:指吕蒙。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。比喻人学识尚浅。 |
吉光片羽 | 片羽:一片羽毛;指吉光身上的一小块毛皮;吉光:古代传说中的神兽;毛皮为裘;入水数日不沉;入火不焦。比喻残存的极其珍贵的文物。 |
钻木取火 | 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,靠摩擦取火。 |
异宝奇珍 | 珍异难得的宝物。 |
各尽所能,按劳分配 | |
风虎云龙 | 虎啸生风,龙起生云。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。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,贤臣遇明君。 |
坐观垂钓者,徒有羡鱼情 | 徒:空;羡:羡慕。坐着看那些钓鱼的人,空自有羡慕鱼儿的心情。指空想旁观不如实干。 |
牵肠挂肚 | 牵扯感情的事情在心头缠绕。形容非常挂念;不放心。 |
春寒料峭 | 料峭:形容初春的微寒。形容早春微带寒意;刺入肌骨。也作“料峭轻寒”、“料峭春寒”。 |
爱毛反裘 | 古时穿皮毛衣服,毛的一面向外。比喻不重视根本,轻重倒置。 |
时运亨通 | 指时运好,诸事顺利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