牵强附会的成语故事


牵强附会

拼音qiān qiǎng fù huì

基本解释牵:拉;附会:把无联系的事物生硬地拉扯到一起。把不相干的事物硬拉在一起;说成彼此相干。

出处清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11回:“后儒牵强附会,费尽心思,不知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。”


牵强附会的故事

成语“牵强附会”的故事

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成语作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,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生活哲理。成语“牵强附会”便是其中之一,它讲述了一个关于附会牵强的故事。

相传在春秋时期,鲁国有一个名叫孔丘的人,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被后人尊称为孔子。孔子一生致力于研究学问,提倡“仁爱”、“礼仪”等道德观念,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有一天,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,宣扬自己的学说。当他们来到一个名叫魏国的地方时,正值魏国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。魏国的国君邀请孔子参加祭祀仪式,孔子欣然接受。

祭祀仪式上,孔子注意到一个现象:祭祀官员在摆放祭品时,将一只活鸡和一只活鸭放在一起。孔子觉得这样的摆放有些不伦不类,于是便向官员请教其中的原因。

官员回答说:“这是我们魏国的风俗,鸡鸭同祭,象征着国家富强、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
孔子听后,觉得这种说法有些牵强附会。他认为,鸡鸭虽然都是家禽,但它们的习性、用途和象征意义各不相同。将它们放在一起祭祀,不仅没有实质性的意义,反而让人感到不协调。

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,孔子给官员讲了一个故事:从前,有一个农夫在耕田时,发现了一只乌龟。乌龟告诉农夫,它是一只好运的乌龟,因为它背上的壳可以预测吉凶。农夫不信,便将乌龟背上的壳翻过来,结果乌龟壳上的图案变得模糊不清。乌龟抱怨农夫破坏了它的好运,农夫却笑着说:“你的好运是靠壳上的图案得来的,现在图案消失了,你的好运也就不存在了。”

官员听完故事,恍然大悟。他承认孔子说得有道理,于是改变了祭祀的摆放方式。

从这个故事中,我们可以看出“牵强附会”的含义:把没有关联的事物硬扯在一起,生拉硬拽地加以解释,使得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,甚至荒谬。成语“牵强附会”提醒我们,在看待问题时,要遵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,不要轻易将不相关的事物扯在一起,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。

如今,“牵强附会”这个成语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,它警示我们在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时,要避免牵强附会,力求简洁明了,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牵强附会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卵与石斗 汉 焦赣《易林 艮之损》:“卵与石斗,麋碎无疑。”
大有可为 清 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:“地方虽一千余里,仙民成俗,大有可为。”
任人唯亲 毛泽东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》:“过去张国焘的干部政策与此相反,实行‘任人唯亲’,拉拢私党,组织小派别。”
乘风破浪 《宋书 宗悫传》:“悫少时,炳问其志。悫答曰:‘愿乘长风破万里浪。’”
眼空一世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11卷:“腹饱万言,眼空一世。”
为民请命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淮阴侯列传》:“因民之欲,西向为百姓请命,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,孰敢不听!”
学以致用 李新《为有源头活水来》:“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,学以致用,并且勤学苦学。”
靡所底止 《诗经·小雅·祈父》:“胡转予于恤,靡所底止。”
七搭八扯
有约在先 元·无名氏《举案齐眉》第一折:“老夫人,这事本已有约在先,况兼孩儿又执意定要嫁她,也是他的缘分了。”